
近期,从事食品进出口行业的朋友们可得留意一则重要消息:2025 年 8 月 13 日,欧盟食品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RASFF)发布通报,我国出口至欧盟的冷冻牛肝菌被检出不合格。这一通报,犹如一记警钟,在食品出口领域敲响。
本次通报由法国发起,涉及的产品为冷冻牛肝菌。经检测,该批次冷冻牛肝菌的镉含量达到了 1.85±0.555mg/kg,然而欧盟规定的镉最大限量仅为 0.5mg/kg,超标情况较为严重。如此高的镉含量,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风险,欧盟自然对此严格把控。目前,该批次产品处于通知国未分销状态,已被操作员扣留,禁止进入欧盟市场流通。
这一不合格通报,首当其冲受影响的便是相关出口企业。企业前期投入的生产成本、运输费用等都打了水漂,不仅货物积压造成经济损失,企业信誉也严重受损。对于我国整体冷冻牛肝菌出口行业而言,可能会导致欧盟进口商对中国产品信心下降,后续订单减少,影响行业的长期发展与国际竞争力。若此类事件频繁发生,还可能促使欧盟进一步提高针对我国冷冻牛肝菌的进口标准,增加贸易壁垒。
我国冷冻牛肝菌出口并非首次出现问题。此前,欧盟也曾通报过我国出口牛肝菌存在胺菊酯等未经授权物质超标情况。频繁的质量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整个生产、加工、出口流程。在牛肝菌的生长环节,土壤、水源中的重金属污染可能导致牛肝菌镉含量先天过高;加工过程中,若设备、容器含镉,也可能造成二次污染。这警示着企业,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对原材料产地环境监测,确保土壤、水源安全;在加工环节,严格筛选设备、容器,采用先进工艺去除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同时,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在产品出厂前进行严格自检,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向国际市场。
对于广大食品出口企业而言,这一事件是个深刻教训。一方面,企业要密切关注各国食品进口标准法规变化,特别是像欧盟这样对食品安全要求严苛的市场。定期组织员工培训,让生产、质检、销售等各环节人员都清楚进口国标准。另一方面,企业应积极与国际权威检测机构合作,采用国际先进检测技术,提高自身检测能力。一旦出现产品被通报不合格的情况,企业要第一时间与进口商、监管部门沟通,了解详细情况,积极采取整改措施,如召回产品、改进生产工艺等,争取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此次中国出口冷冻牛肝菌被欧盟通报不合格事件,为我国食品出口行业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警钟。只有重视质量,严格把控各个环节,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我国食品出口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添加微信